传统服饰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笔丰厚的宝藏,中华历史泱泱数千年,各个朝代不同的民族都各有不同的服饰,它们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历朝历代身处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十分具有历史与美学的研究价值。那么今天就为你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历史。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服
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夏代称冕冠为收,殷代名为鷩,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兖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与飨射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等相配,并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纹等方面加以区别。而周代国王的礼服除以上6种冕服之外,还有4种弁服,即用于视朝时的皮弁、兵事的韦弁、田猎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
皮弁形如复杯,系白鹿皮所做的尖顶瓜皮帽,天子以五采玉12饰其缝中,白衣素裳。天子在一般政事活动时所戴。韦弁赤色,配赤衣赤裳,晋代韦弁如皮弁,为尖顶式。冠弁就是委貌冠,也称皮冠,配缁布衣素裳。爵弁为无旒,无前低之势的冕冠,较冕冠次一等,配玄衣纁裳,不加章采。
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国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和国王冕服那样分成6种规格。《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一作翟)、阙狄、鞠衣、展衣、禄衣、素纱。”其中前3种为祭服,袆衣是玄色加彩绘的衣服,揄狄青色,阙狄赤色,鞠衣桑黄色,展衣白色,禄衣黑色。揄狄和阙狄是用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缝于衣上作装饰。6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女性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
一般服装之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诸侯的玄端与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黄裳,下士配前玄后黄的杂裳,并用缁(黑)带佩系如裳之色的鷩。
一般服装之深衣
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据《深衣篇》记载,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诸侯在参加夕祭时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论上,说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则用它当作“吉服”来穿。
后世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为二,共裁成12幅,以应每年有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有的是斜角对裁的,裁片一头宽、一头窄,窄的一头叫做“有杀”。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接,接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围绕于后腰上,称为“续衽钩边”。
一般服装之袍
袍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旧棉絮。如果夹层所装的是新棉絮,则称为“茧”。若装的是劣质的絮头或细碎枲麻充数的,称之为“缊”在周代,袍是作为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的。军队战士也穿袍。《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描写秦国军队在供应困难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诗篇。
一般服装之襦
襦是袍式之短者,即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如果是质料很粗陋的襦衣,则称为“褐”。褐是劳动人民的服装。《诗·豳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一般服装之裘
《说文解字》说:“裘之制毛在外,故像毛。”中华祖先最早用来御寒的衣服就是兽皮,使用兽皮做衣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原始的兽皮未经硝化处理,皮质发硬而且有臭味,商周时不仅早已掌握熟皮的方法,而且懂得各种兽皮的性质。例如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皮来做。天子、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饰,下卿、大夫则以豹皮饰作袖端。此类裘衣毛朝外穿,天子、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裼衣),天子白狐裘的裼衣用锦,诸侯、卿大夫上朝时要再穿朝服。士以下需人无裼衣。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周代以青、赤、黄、白、黑的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异于中原三晋地区女式“深衣”,文彩分为红黄黑褐条纹。
北方地区如中山国和燕国,服饰类似三晋地区。衣着宽大袖口的交领,右衽“深衣”,曲据缠身多层,呈“燕尾”曳地,腰带用带钩和环配系,衣上花纹间填朱、黑色漆,有较宽的“纯”,既有齐衣晋带的特征,又具有北方格调。
西北秦地服饰,厚实而便用,但逊华丽韵味。当然权贵例外,陕西铜川的春秋晚期秦墓,出土8件泥塑彩俑,衣式均为紧袖右衽束腰长袍,有黑色而领边及衣襟饰红点和黑红色的两种,衣长或齐膝,或垂至足面;鞋分黑色圆头履和方头履两种。
吴越地处东南隅,位于长江下游,服饰拙而有式,守成而内具机变。当地人长期保持着因地制宜的服饰风格。单以发式言,当地以剪发为主且善梳理。所谓吴人“发短”,乃指其发式是将额顶及两鬓头发剪短,并非为一律髡成短冲式,其余维持原状,经梳理盘束脑后为椎髻。
楚国位于江汉地区,势力跨过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楚服素有轻丽之誉。各地楚墓相继发现的皮手套、皮鞋、麻鞋与大量彩绘木、陶、玉俑,包括“遣策”所记种种衣袅,无不可领会到楚人衣服的轻盈细巧,冠式巾帽的奇丽,款样的纷繁华艳。
江淮之间小国林立,受南北大国的掣肘,其服饰时尚亦深受影响。如姬姓曾国,为南部楚国的附庸,服饰鲜中原风格而有浓厚楚服特色。又如地处淮水南的黄国,则与北部大国的服饰风格接近。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地区间的服饰形制有交互影响、互有所取之处,但总有其固自的风格品位。从宏观看,大概可以说,中原周地和三晋服饰质朴,东方齐鲁服饰舒裕,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矜夸,西北秦地服饰厚实,东南吴越服饰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轻丽,西南巴蜀滇服饰宽松。
汉朝的传统服饰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朝服饰不等于汉服,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冠: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小吏亦皆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汉代横跨两朝四百年,女装款式丰富,从现有文物来看,最流行的式样有如下款式: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盘领衣
盘领衣是继承唐宋以来的圆领袍衫发展而来的。明代官员服装大多为高圆领、缺胯的样式,官服的衣袖多宽袖或大袖,有的在衣裙两侧有插摆;平民的衣服无插摆,袖为窄袖,但60岁以上老者可以穿大袖,袖长也可适当加长至出手挽回至离肘10厘米处。
程子衣
这种形式与元代以来的辫线袄近似,明朝起初称为“曳撒”,是君臣外出乘马时所穿的袍式,后来明代士大夫日常也穿这种形式的服装,称其为“程子衣”。它的特点是大襟、右衽、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部有接缝,下面打满褶裥。
裙子
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较普遍。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虽然上面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即使施绣,也只是在裙摆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开始采用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
后来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的纹样,也更讲究。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
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
明光铠
明光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铠甲,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前胸和后背的左右各佩有一块圆形护镜,这种护镜在阳光下能闪烁反光,具有明亮的视觉效果,因而有了“明光铠”的得名。除护镜以外,明光铠在肩上还装有兽头形状的护膊,它既具有保护作用,又能显示出将士勇猛威武的气势。
清代的传统服饰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4条,中间饰有东珠4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4条,各饰东珠4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15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皇后朝冠
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一颗,每层冠都有金凤,上饰东珠各3颗,珍珠各17颗,上衔一颗大东珠。朱纬上周缀七只金凤凰,每只凤凰身上饰东珠9颗,猫睛石一颗,每只凤凰的凤尾装饰珍珠21颗。
冠后饰金翟(雉鸟),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珍珠平排垂挂,每行有64颗珍珠串联,这种装饰称作“五行二就”。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制作,其它造型与冬朝冠相似。
朝褂
皇后朝褂均为石青色,用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上绣各种纹饰。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都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非常华美。
百官冠帽
百官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原料多为宝石,颜色有红、蓝、白、金等。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即无品级。
翎子
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6—7厘米长的、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清朝的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以花翎为贵。花翎用孔雀翎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就是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孔雀翎中,又以三眼最贵;蓝翎则以鹳羽为之,无眼。清朝翎子的装法是将翎子拖在脑后。
补服
清代补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明朝官服的直接承袭,补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也是清代的礼服。补服以装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的高低。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各级官员均用方形补子。补服的造型特点是: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有五颗纽扣,是一种宽松肥大的石青色外衣,当时也称之为“外套”。
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皇族补服纹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鶒鸂;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朝珠
朝珠源于佛教数珠。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关。按清代冠服制度,穿礼服时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由108粒珠贯穿而成。每隔27颗穿入一颗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那颗“佛头”相对的一颗大珠叫“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
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10颗小珠。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男的两串在左,女的两串在右。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此外还有翡翠、玛瑙、白玉等。
马褂
清代男子一般的装束是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长腰带。马褂长至肚脐,左右侧缝和后中缝开衩,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有的袖长过手,有的袖长仅至手腕,开襟形式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
女式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的)、舒袖(袖不及手臂长的)两类。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铠甲
清朝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戴盔帽。清代盔甲中以大阅甲最为精美,它的特点是不用金属,而用金线在黄缎上绣出金版纹,代替甲上的金属叶。胄(盔帽)用牛皮制,髹以漆,嵌以东珠,并饰有金梵文。
甲衣的护领、护肩、护腋、前胸后背、前挡、袖端上都绣有串珠绣的龙纹和彩云、寿山福海纹。下面的两幅围裳各饰行龙戏珠,以金版纹间隔,行裳侧边及底边饰升龙和行龙。护心镜亦以云龙纹板围护。富丽威严,精美无比。
民国时期服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
代女装
代的女子流行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上衣下裙的女装后来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断简化。
代男装
代,长袍马褂或西服,中山装等,都是这一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开始的时候传统的痕迹还比较重,后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男子也开始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原来的服饰,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礼帽
礼帽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裤子
民国初期的中式裤子,大多比较宽松,裤脚用缎带系扎。代中期,曾一度去除扎带,裤管也比较宽大。至代后期,裤管逐渐收小,并恢复了扎带的方法,带子都是以本色质料缝制在裤脚上的。
中山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以衣服的结构寓意“礼、义、廉、耻”,“以文制国”,“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中山装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中山装夏用白色,其它季节用黑色;外观轮廓端正,线条分明,有庄重的美感。
连衣裙
从代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的女士穿着连衣裙,至30年代穿者渐多。连衣裙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裙相连,收腰或束腰带,能够显示腰身的纤细;连衣裙多为直开襟;袖子也有长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等变化。领有方领、圆领、水兵领等;下裙有斜裙、喇叭裙、节裙等,款式变化非常丰富。
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女子喜爱的服装,代以后,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终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简洁;二是具有东方神韵。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最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俊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服饰风格可以用“丰富多彩,南北交融”来进行概括。其时由于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着变化,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大变动时期。
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却呈现出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着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环境使得文人士子们空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地。因为自身的抱负不能实现,人生理想无法达到,所以文人士子们他们不再过多地局限于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强调自我个性解放。
于是当时的社会就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
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大袖宽衫
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裤褶
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缚裤”。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杂裾垂髾服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衫裙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这种上俭下丰的造型,加上丰盛的配饰,能够展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美的风度。这也是中国传统女装的经典造型。
裲裆铠
南北朝时的主要铠甲是裆铠,其材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甲片的形状分为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在胸背处通常会采用精巧的鱼鳞纹小形甲片,以增强铠甲的机能性。将士一般会在裆甲内衬一件厚实的、布帛制作的裲裆衫,以防止坚硬的甲片擦伤肌肤。
隋唐五代时期服饰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得到了逐渐的恢复。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
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半臂仙裙
公元605年至617年间,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这是将短袖衣服套在长袖衣服外面的穿法。与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称“十二破裙”,是一种下摆很大的长裙。穿戴这种服装外出时,女子要戴纱帽,将面部挡住,这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唐圆领衫、袍
圆领衫、袍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装形式。它的前后身采用直裾,在领子、袖口、衣裾边缘部分都加贴边。在前后襟的下边,常各用一幅布横向拼接,腰部用革带紧束,上戴幞头,下穿长靴。圆领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宽袖两种,窄袖的便于活动,宽袖的则可以表现出潇洒、华贵的风度。
唐幞头
起初,人们用一块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并使巾布的两角在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回到头顶打成结子作装饰,这就是初期的幞头。后来,人们又在巾布的四角上接上带子,使其自然飘垂,装饰性就更强了;再后来,人们甚至将带子裁成或圆或阔的各种形状,并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放在带子里,这就变成了可以任意造型的翘脚幞头。
冕冠衣裳
唐代皇帝的服饰,在继承前代冕冠、冕服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服饰形态更加丰富、完备,在服饰的细节处理上也更加精细入微。
唐襦裙
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口和袖口有金彩纹绘或刺绣工艺,有的还镶有绫锦,这些装饰使服装的效果更加华美富丽。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回鹘装
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折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腰际束带。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穿笏头履。
胡服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
辽、金、元时期服饰
辽、金、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方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着的区别,带有自己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有益的补充。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
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元辫线袄
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
元团衫
元代的蒙古贵族女子袍式宽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常需两个女婢扶拽。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大衣”。其采用的面料多为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等。,而流行使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彩。
故故冠
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故故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其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外面以红绢、金锦或毛毡包裱。
明朝的传统服饰
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在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皇帝服饰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皇后服饰
皇后在受册、朝会时穿礼服。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凤冠上饰有龙凤和珠宝流苏,配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皇后的常服是穿金绣龙纹的红色大袖衫、霞帔、红色长裙、红背子,配凤冠。
凤冠
明代凤冠以金、银、铜等金属丝网为胎,衬以罗纱,并挂有珠宝流苏,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的礼冠,上缀点翠凤凰、龙等装饰,龙凤嘴中常衔着珠花,下垂至肩;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等,但习惯上也称它为凤冠。
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因为被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所以有了“霞帔”之称。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的纹样随品级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装饰: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
乌纱帽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成的圆顶官帽。它的式样和晚唐五代的幞头基本相同,以漆纱做成,两边展角,角长40厘米左右。皇帝日常所戴的乌纱折上巾,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只是将左右二角向上折,竖于纱帽之后而已。
文武官服
明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袍衫,在重要礼仪场合,不论职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以冠上梁数及所佩绶带分别等差。在日常服装中,都带乌纱帽或幞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官服的颜色、质地、式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都有明确的规定。
宋代的传统服饰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宋朝“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代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通天冠服
宋代的通天冠服包括云龙纹深红色纱袍、白纱中单(衬衣)、方心曲领(一种上圆下方、套在项上的锁形装饰,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深红色纱裙、金玉带、蔽膝(挂在前边的斧形饰片)、佩绶、白袜黑鞋、通天冠等。它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官服。
袆衣
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
幞头
幞头在宋代非常流行,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平整美观。幞头脚的形式以直脚居多,即两脚平直向外伸展的造型。此外也有交脚幞头和朝天脚幞头,交脚是两脚翘起于帽后相互交叉的幞头;朝天脚是两脚在帽后两旁直接翘起而相交的幞头。
裙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高贵;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
宋襦裙
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指的是女子缠足后所穿的小鞋。宋代是缠足之风逐渐发展、盛行的时期,三寸金莲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铠甲
宋代的铠甲包括兜鍪、甲衣、披膊、吊腿等几个部分,其基本形制是继承了唐代铠甲的风格而略微有些变化。南宋以后,因为火药武器的发展,铠甲逐渐被淘汰。
发布时间:2023-03-15 08:00
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或徽号,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图腾,并有关于他们图腾的传说。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象征,大多是他们所崇拜东西的标志和象征。那么,哈萨克族的...
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所以,长调常“附着”在传承人的身上。那么,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 蒙古族文化 看看千年...
瑶浴泡澡是瑶族历史以及瑶族医学发展下的孕育之物,是中医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劳动人民同大自然做斗争的勋章。瑶族的瑶浴流传已久,接下来跟小编一起去瑶族文化探索一...
民间禁忌 指的是一社群内共同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可信度的一种禁忌文化。大多时候,我们都会遵循这种禁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么,...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素有“马背天骄”的称号,又因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只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绿洲农业。尽管蒙古族生活较为贫苦,但是却生活得多姿...
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和羌族,是两个历史悠久而又团结紧密的民族,他们之间或隔山,或隔河,甚至只隔一条路,所以羌族文化和藏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
门巴族是中国最具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门巴是指居住在门隅的人,他们大多居住在西藏附近,他们流传着许多的传统文化。门巴族聪明善良、勤劳勇敢,他们善于利用本地的资源来...
说到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如果有的话是越早发现越好,晚期的基本都没有什么治愈的希望了。不过什么东西都是既来之则安之,乐观心态治好病的也还是有的。本期的 民族文化 ,讲...
评剧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山,广泛流传于周围地区,在北京,天津,河北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追捧。评剧在不长的历史中,产生了一大批流派创始人,这些流派创始人对评剧...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注重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黎族最重祖先崇拜,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给祖先,过年祭祖是必不可少的。黎族的春节和其他民族是有很大差别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节日。那...
睡姿是一种姿势,是睡眠过程中的肢体语言,受意识控制极少的下意识动作,所以它所传达的信息很少具有欺骗性,能真实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不过大部分人的睡姿都不是太好,那怎么...
人是群居动物,人随着长大身边总是会伴随着一些朋友。都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多了在外面打拼也会多一些帮助。其实狐朋狗友就算了,每个人都希望交几个挚友,那么要...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呼吁和平,助贫扶弱,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正义使者。 墨家的主张很多,但其原则基本一致,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那么墨家的这一原则有什么...
极具地方文化特色,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将历史的声音一遍遍演绎,将过去的故事代代传承。置身于 广东 音乐之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场景瞬间切换成上世纪的模样。那么本期的...
鄂伦春族有很多象征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这些都是族人手工制作的。手工艺品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民为适应生活需求,就地取材制作的。手工...
在 墨家 文化中,其主要思想和现代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以其教育思想来说,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今,都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